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鐵傳道

慕拉第:所有中國人都應記得的名字

Updated: Jul 1, 2019


慕拉第在中國傳道,與中國的姊妹們一起守主餐

一位在十九世紀末在中國傳道近40年的身材瘦小的美國女士的名字在美國很有影響力,她就是慕拉第(Lottie Moon)。美南浸信會自1888年開始用她的名字成立了一個佈道基金。 “慕拉第聖誕奉獻”已成為每年美南浸信會最大的一筆奉獻,占美南浸信會每年預算的一半以上。

每年在感恩節後聖誕節前這段時間,許多美國基督徒家庭已將準備好的奉獻通過當地教會交給美南浸信會國際佈道委員會(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這是對上帝創造與救贖人類的感恩,也是對耶穌基督向全球佈道使命的回應。 “慕拉第聖誕奉獻”已成為一年一度的無聲盛典,也是為了默默紀念這位為中國人傳道奉獻一生,最終在聖誕節當天去世的宣教聖徒慕拉第。

“為什麼我們不能做一些事情,證明我們真的真誠地聲稱是祂的追隨者,雖然祂是富有的,因為我們的緣故變得貧窮?” (Why should we not ... do something that will prove that we are really in earnest in claiming to be followers of him who, though he was rich, for our sake became poor?)。這是慕拉第於1887年9月15日對佈道奉獻的呼召。上帝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但祂卻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救贖我們。

慕拉第(Charlotte Lottie Moon,又名:李題鰲,1840-1912),美國南浸信會女傳教士,33歲時來華,在蓬萊、平度、黃縣等地從事宣教、辦學長達39年之久。她反對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提高婦女的家庭和社會地位;賑災濟貧,深受當地民眾的愛戴。同時,為基督福音和近代科學在山東的傳播,以及幫助西方國家了解中國等方面有著很大影響與貢獻。最後為救助災民,自己反因飢餓而死。

1861年5月,慕拉第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成為美國南方最早獲得碩士學位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慕拉第身材矮小,成年後只有四呎三吋高(相當於一米四),然而她性情爽直,聰慧過人。在校讀書期間,她各門功課出類拔萃,在語言上別有天賦,其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皆名列前茅,還能流暢閱讀希伯來文。後來到中國後,更掌握了中文。

慕拉第學會中文以後,為了有效地向當地民眾傳福音,在登州北門浸信會教堂設立了一所啟蒙小學,並在牌坊街南路建立了小十字口女子小學,教那些沒有機會讀書的男女孩童讀書;後來她又先後開設了慕貞中學和育英女子中學,分別給兒童、婦女和成年人授課。

慕拉第女學的興辦,使女子打破閨門禁錮,走上社會,而且開始接受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逐步走上自強自立的道路。這是登州婦女擺脫愚昧,邁步啟蒙的開始,從而結束了登州婦女從不受教育的落後狀態,衝破了幾千年的封建枷鎖,為女子爭取到了受教育的權利,使社會上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積習受到了衝擊。

1878年2月,慕拉第在她創辦的女校中,率先興起了反纏足運動,禁止纏足者入學,將放足作為入學的先決條件。於是,她的學生和教會中的女信徒就成了不纏足的先行者。此舉也使慕拉第成為中國近代史反纏足運動,推動婦女解放的先驅之一。

1885年12月,慕拉第放棄了在登州的穩定的教職,隻身遷往更為內地的平度縣和黃縣等地開闢新的宣教工場。初到平度縣鄉村傳道時,婦女和孩子們都不敢與她接近。於是她就拿出糕餅,要分給孩子們吃。但村民們卻害怕她用毒藥害死他們。一天,終於有一個飢餓難忍的男孩不顧懼怕,接過糕餅就咬了一口,一嚐到味道,馬上就狼吞虎咽,整個糕餅很快就下到肚裡。男孩子並沒有中毒,消息迅速在平度縣城鄉傳開:“那個白女人是個好人,不是個壞蛋!” 此後慕拉第不僅傳福音給鄰近的居民,還經常給他們一些實際的幫助。鄰居們也​​常常過來幫她擔水、掃地、洗衣服,不久便與平度人建立了友誼,平度縣佈道所亦隨之建立起來。在婦女和孩子們的心目中,她不再是“洋鬼子”了,取而代之的是“餅乾太太”或“餅乾小姐”了。

慕拉第的教會開始發展,有時一天願意歸信基督的人就多達數百人。 1889年,慕拉第在平度沙嶺建立起一所浸信會教堂,隨後在黃縣、平度、掖縣等地的教堂也先後建立起來。隨著歸信的人日益增多,看到中國宣教工場之廣袤,需要之大,慕拉第開始不斷地寫信給美南浸信會海外宣道部的負責人塔珀爾,報告她所處宣教最前線的實際狀況,在請求財力支持的同時,也要求總會差派更多的傳教士來中國;更直接呼籲美南浸信會全教會行動起來——不單只是金錢方面的奉獻支持,也組織禱告小組為海外傳教士禱告,並鼓勵婦女們投身於宣教運動之中。結果催生出“婦女宣教聯會”,為海外宣教籌募經費,第一次“聖誕節宣教奉獻”就募得3,315.26美元,在當時足夠差派三位傳教士去中國。此後,自1888年起,美南浸信會許多教會每年的聖誕奉獻就稱為“慕拉第聖誕奉獻”(Lottie Moon Christmas Offering),用於支持海外傳教士。

1900年,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爆發,慈禧太后向西方列國宣戰後,不再對傳教士和基督徒加以保護,置慕拉第等人於十分危險之境地。同年7月,慕拉第被迫離開中國,前往日本避難,1902年再次回美國述職。在美國期間,她曾經兩次受到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總統的接見,並與總統共進晚餐,在總統的轎車裡與之交談。 1904年2月,慕拉第再次回到了山東,在平度度過了她人生的最後歲月。

連年的天災人禍,使山東的經濟狀況愈加糟糕。此時的慕拉第年已64歲,健康情況已大不如前,但仍每日宣教、賑災,勞苦奔波。 1911年,慕拉第在登州組織成立了“華北婦女傳道協會”,並任會長。同時她在膠東地區經管著七個學校。她在山東各地創建的教堂和學校記錄了這位堅韌不拔的女傳教士的佳美腳踪,也見證了美南浸信會在華北開創宣教事業的歷史。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約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這令慕拉第感到格外欣慰。

不幸的是,辛亥革命之後不久,飢荒和瘟疫再度臨到登州、平度廣大地區,臨到她所愛、所服事的百姓身上。此時的慕拉第已經是72歲的老人,除了繼續搶救人的靈魂之同時,也四處奔走,儘自己全部力量救助災民。當時許多人餓死,連她身邊的人都一個個死去。她請求差會撥款救濟,但差會本身也負債,不只無力救濟,連慕拉第的薪酬也無以為繼。但她仍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和食物與周圍的百姓分享,結果她本人的健康受到極大的虧損,瘦弱到皮包骨,體重僅剩50磅。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心力交瘁,慕拉第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 1912年12月1日,慕拉第因飢餓昏倒在床上。在當地無力救治的情況下,其他傳教士把她送上開往美國的輪船。當船行經日本神戶港時,慕拉第因長期飢餓而與世長辭,時值1912年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6日,慕拉第的遺體在橫濱火化;1913年1月29日,其骨灰被運回到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克魯鎮(Crewe)安葬。在中國勞碌一生的慕拉第,最終安息在故鄉的土地上。

(圖文信息均選自互聯網)

32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